当艾滋病不再是绝症
抗艾“中国方案”带来曙光
1985年,世界上发现艾滋病的第四年,北京协和医院报道了中国第一例艾滋病。一直到1993年,中国累计艾滋病报道才1000多例。但不幸的是,从1998年开始,中国的HIV感染率开始快速增长,而且在2001年,中国没有免费治疗的药物,当时艾滋病确实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恐慌。
很快,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国家一直很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在过去20年中,从1985年发现第一例患者,到2005年第一部国家标准出现,对遏制我国艾滋病蔓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增加了许多免费的艾滋病治疗药物,也在2016年提出,对所有的感染者都建议治疗,不仅是为了治疗患者,同时也减少传染。
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遇到了种种困难,包括最早在2003年、2004年出现的艾滋病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问题,以及2008年之后长期治疗的疗效问题,和2010年之后的并发症问题。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国科学家在政府的支持下探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防治方案。我们对国内仿制抗病毒药物在中国人群中的使用进行研究,研制出适合中国人情况的新组合方案、新的剂量以及新的适应证。另外,我国扩大检测,检测人群近5年增加了100%,由1亿到2亿,使更多的感染者能够被早期发现。
HIV感染以后,急性期的病毒载量非常高,如果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就治疗,可大大降低患者传染性,这也是在防控方面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名感染者在急性期没有发现、没有治疗,其传染性会更大。
但是,在血液感染的“窗口期”如何早期发现?一般来讲,核酸检测可以在7天到10天出结果,大大缩短“窗口期”。如果筛查过程中用高灵敏度核酸去检测,就能更快地发现这些患者,从而能够更快地阻断,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次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因此,如何让医疗工作者,尤其是面对更多病患的综合医院医生进一步提高发现和诊断HIV感染的能力,也是我们团队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艾滋病已经成为慢性传染病,经过治疗的患者生存期可延长到和普通人差不多。如何让患者尽量少地经历并发症,如何让他们健康老去,如何减少传染他人的机会?
近10年来,国际上已经发现,艾滋病的死亡原因不仅是疾病本身引起的机会性感染,更多的是由于艾滋病引起的,或者是长期治疗之后持续存在的慢性炎症状态,造成了心脏、神经以及肝脏等各系统脏器的并发症。
目前,中国研究团队不仅明确了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同时也做了很多原创性研究。比如,为什么艾滋病患者容易出现痴呆综合征、脑动脉硬化、心肌梗死?出现这些问题的机制是什么?并且,也给出了科学的回答。在此基础上,我们去年首次在国际上提出“艾滋病全病程管理”或称为“综合管理”的新理念,将艾滋病的宣传、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干预,以及对于早期诊断,诊断之后的个体化治疗,并发症的治疗和长期治疗进行总结。并且,把这些方案写入了《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10多年来,中国艾滋病的病死率下降了86%,2003年100个艾滋病患者一年病死率22.8%,到2014年下降到3.1%,2017年,这一数字降到更低。因此,我们也早在5年前就提出了中国艾滋病患者即使用我国免费药物组合的国产方案,也能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实现长期存活。
世界卫生组织和UNAIDS(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3个90%的计划,希望在2030年我们能够终结艾滋,这里面的核心点是要发现更多感染者,并给予他们更有效的治疗。